袁宏,土家族,我国作协会员,酉阳县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31期少数民族诗篇高研班学员。先后在《诗刊》《民族文学》《星星》《诗篇报月刊》《扬子江诗刊》《天边》《星火》《绿风》《椰城》《我国诗人》《中华文学》《重庆文学》《我国诗篇》《法治日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等报刊宣布很多诗篇著作。
魂灵表达与厚意歌咏
吉狄马加
袁宏是近年在我国诗坛锋芒毕露的一名优异的少数民族诗人。诗篇创造从简略的叙事抒发转而重视诗篇架构,重视哲学考虑和生命体会,完成魂灵表达与厚意歌咏。很多诗篇逐步被当下诗坛认可,部分诗作获得了诗坛的赞誉。诗集《云涌峰顶》由“蝉鸣深山”“故土景物”“异域风情”“骨血情深”四辑组成。这些诗篇是从诗人宣布在国家级或省(市)级文学刊物上的著作中精选出来的,既有浓郁的日子气息、逼真的生命体会,也有广泛的创造视界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诗作情感真诚动听,言语朴素灵动,意境深邃丰盛,具有现代多重指向性,直抵人道和日子的底子,是一部值得重视和评论的文学著作。
榜首辑“蝉鸣深山”所选诗作48首。诗人紧扣实际日子,聚集身边纤细事物、难忘景致和生计状况,经过哲学考虑,将个别经历上升到群众或人类遍及经历的高度进行诗意表达,给人带来逼真的生命感悟和才智启迪,有劝慰心灵的奇特成效。“鱼儿从水面划过/水合拢来了/再划过/水持续合拢∥鱼儿离不开水/也奈何不了水∥我不是鱼/是一把刀/一把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刀。”(《刀鱼》)诗人用第三只眼睛审察日子,透过鱼对水表面的依靠联系,经过深化考虑和精微表达,提醒了鱼对水的依靠和内涵抵挡,反映出鱼的千般挣扎与无法。“一群鱼被宠若惊/用清水淘洗身上的污秽∥尘世的喧嚣/被清水挡在了外面/不须跳上岸/清水温婉洁白/合适做一回实在的鱼∥即便一张网罩下/一把刀砍过来/仍然能够安闲地畅游/做到明明白白地死/明明白白地生。”(《清水鱼》)身在红尘,稍有不小心就会卷进暗潮,堕入旋涡,乃至坠入深渊,万劫不复。怎么自觉抑制人道的愿望,加强本身修为,抵御花天酒地的引诱,值得每个人认真考虑。而诗人经过对清水鱼生计状况和内涵情愫的生动描绘与诗意描绘,及时有力地答复了这一问题。“一群蚂蚁游走在日子的边际/小心谨慎,苟活着∥每一滴雨水,都对蚂蚁/构成丧命的要挟∥蚁队无形/也无序∥我伸出手指/让它们爬过来/像一粒粒汉字/渐渐爬进我的心里。”(《蚂蚁》)蚂蚁是一群不起眼的小动物,常常遭到人为忽视,被日子边际化。这首诗精准出现了雨中蚂蚁困难的生计状况以及诗人对小生命的关心,表现了人道的温温暖人道中的悲悯情怀。“一群蚂蚁抬着一具尸身/行走在日子的路口/僵死的蜻蜓比山还沉重/压在蚂蚁的头顶/我不明白,一个庞然大物/压不垮一群/低于尘土的蚂蚁。”(《低于尘土的蚂蚁》)蚂蚁这一生命个别,软弱细微,其生命力往往被人看轻。但很多蚂蚁团聚,却能爆宣布强壮的生命力,引起世人的惊奇。诗人经过对蚂蚁抬尸身这件事的生动描绘和自我追问,对蚂蚁强壮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毅力给予了高度称颂。一起也劝诫人们,不要小看微小生命和低微集体的力气,要给予其必要的人道关心和劝慰。“河滩上的卵石,望着河水入迷/这多么像我,停滞在河槽∥将河流摁在心头,不松手/一群遭受遗弃的孩子∥风从河滩吹过/卵石带着细微的脉动∥河水经过我,不停地流向卵石/掀起朵朵浪花。”(《活着的石头》)这首诗意象明显,空灵朴素,诗人以情感之镜聚集河滨卵石,并给予殷切关爱和情感烛照,经过魂灵表达,赋予卵石生命和动感,诗意浓郁,充溢情味。“一只羊迈开四蹄/在大街上行走∥皮裘润滑油亮,犄角坚硬/眼睛漠视地看着前方∥行人和车辆停下来/给羊让出一条通道∥前面有一个屠宰场/羊毫不知情/它在人世踏出了有节奏的韵律。”(《羊走过大街》)诗人将羊这一生命个别,置于庞大的叙事现场,让羊踽踽独行,走过日子的集市,出现了羊的孤单、坚毅、无法以及义无反顾的精力,人道的温暖在对羊的关爱中再次得到提高。“处处是雪,处处是屹立的冰峰/拖着长长的孤绝的尾巴/雪豹从亿万年的山洞爬出……偶然也会停下来,卧伏在峰顶/将严寒的石头、白茫茫的雪压在身下/让愿望去远方穿行,或站在冰峰的对立面/嗥叫,那些沉寂千年的雪线,瞬间溃散……”(《雪豹》)雪豹是一种常年日子在雪山和大漠的野生动物,有着坚强的生命力。在遭受冰冷、饥饿以及生计要挟时,会以坚强的毅力和毅力,打破生计窘境,完成种族的生计和开展。当时人类正面临战役、疾病、自然灾害等许多不确定要素的要挟,怎么突出重围,破解生计难题?诗人以广博的胸襟和阔大的视界审视人类的命运,着力思索怎么处理人类的生计问题,并供给了有利的启示。
第二辑“故土景物”所选诗篇49首。诗人对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进行诗意表达,赋予其灵动的思维和充足的情感,它们成为诗人心中有魂灵的存在。“对面那座山峰挺拔峻峭/有孤绝的山崖、羊肠小道/还有葱翠的灌木/合适放牧羊群,和眼光……河面升腾起柔软的手臂/追赶着山崖上的羊群/羊群一瞬间在山腰缠绵/一瞬间在峰顶闪耀∕成为大山不可分割的部分。”(《对面那座山峰》)实际日子中的大山与回忆中的羊群、河流等意象,构成一幅壮美的图像,成了诗人情感的寄予。“先人至死都不乐意脱离故土/后山鳞次栉比的坟头/是他们据守的家乡……白日先人们躺在那里睡觉/晚上以夜色做掩体/跑遍故土的山山水水/抚摸侍弄过的植物/喂食家禽和家畜/有的还跑到远方,与亲人相会……故土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先人的足迹/每一棵青草,都缀满泪珠。”(《幽静的家乡》)土家族的老坟山是死者最终的归宿,也是土家人的根和魂。那里便是天堂,魂灵不会死去,默默地护佑着子孙后代。诗人经过奇幻的幻想和诗意的描绘,表达了对死者的殷切思念。“蒿草攻陷了铺满青石板的院子/苔藓爬满台阶,又攻陷了堂屋/瓦楞草占据屋脊,摇摆着小旗/先人的遗像蒙上了厚厚的尘埃∥老屋在风中嘎吱嘎吱响/巴望一场解救……我心肌梗死,剧烈痛苦,似乎挨了一枪。”(《巴望一场解救》)从前用来留恋和寄予乡愁的故土,当今跟着城镇化的深化推动,人员向外迁徙,美丽的家乡逐步破落式微,地步荒芜、房子破损、村落消失,让人感到无比哀痛。诗人怀着沉痛之心和可贵的清醒,总算向人世宣布了“巴望一场解救”的呼喊,读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我来到吞没区,像一条闲船,停滞在江边/等候河水涨高一点,干脆将我托举/奋力划动双桨,撒网捕鱼/打捞日子的回忆∥或许巴望河水迅即衰退/让我看看水下的村庄、院子、码头、场镇……以及月光下的爱情,抚摸过的乌江石/假如它们还活着,身上会不会长出了鳍?”(《吞没区》)诗人怀着忧戚之心走进吞没区,看到了安静、充足的现象,激发了心中的高兴,等候敏捷融入日子,做一个活跃的参与者,打捞旧日夸姣的回忆。“这儿水域广阔,几只苍鹭落下又飞起/嘴里叼着闪亮的细鱼。岸边几只木船/起崎岖伏,恰似我此刻的心境……还有峻岭、松涛、山岚、霞光/有篱笆、菜园、柴垛、鸡舍/有鸢尾花、牵牛花、金银花、野菊花/能够垂钓、旅居、怀想、疗伤/我可不能够叫它远方?”(《远方》)诗和远方,千百年来引领人们的脚步,劝慰人们的心灵,是人类寻求的至高境地。故土是每个人日子的起点,也是日子的归宿,它既是日子的当时,又是诗意的远方。诗人经过对故土景致的生动描绘,出现出一幅美丽的“远方”图景,让人心驰神往。除景致外,诗人还以诗意之笔,对“握鱼叉的白叟”“拾荒女”“放风筝的白叟”等小角色,倾泻满腔热忱,进行浓墨重彩的表达,活跃开释好心,给予弱者温暖的烛照。“回到故土,郊野里的油菜/长得比我儿子健壮/通向老水井的路,曲折着身子/伸向曩昔的我/井水里存藏着一张天真无邪的脸蛋……你思念那枝疏影横斜/冰雪中凛然开放的梅花/你想坐在软软的田埂/注视那片翠色如玉、叶片悄悄舒展/又渐渐收紧心跳的菜园……”(《故土吟》)诗人以游子之身回来故土,以游子之心感触故土,对乡情乡物乡景进行了殷切歌咏,其情感人肺腑,其意动听心魄。
第三辑“异域风情”所选诗作39首。袁宏有着宽广的诗篇视界,不只长于安身故土表达身边的景物,还把目光投向异域,用锋利的视觉和敏锐的触角去感触异域风情,写出了意象丰满、形象鲜活、细节深入、情节动听的精巧诗篇。“我看见一支牦牛部队/从雪山下来/不弯不折不变形/它们大踏步行进/将雪踩出咔嚓咔嚓声/风绕道而过/不敢与牦牛硬撞/雪花追不上它们的背影/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明晰的足迹∥为首的肯定是一个大王/这支部队越走越快/似乎走成了国际的中心。”(《牦牛从雪山下来》)这首诗立意高远,意象丰满,比方恰当,有着共同的意味和深远的意旨。从牦牛部队似乎看到几十年前一支部队翻越雪山的情形,任何困难险阻都挡不住他们前行的脚步,最终走向国际,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心。雪域高原有个崇高的当地——大昭寺。诗人以敬重之情,用诗意的笔聚集大昭寺的羊:“在拉萨/见到一只羊/我愿双膝下跪/行磕头礼/见到一百只羊/我愿心悦诚服/磕等身长头/见到一千只羊/我愿击掌而歌/朗读经文……放生而去的羊/推着经筒滚动的羊/你们都施舍恩惠……”(《大昭寺的羊》)诗人由羊及人,由人到羊,重复表达吟咏,厚意讴歌,达到了一咏三叹的艺术作用。“草原上,眺望远方的马/用幻想拓宽草原的鸿沟/用梦踏响前史的回音……叱咤风云的汉子远去/马群失掉高超的骑手/堕入实际的虚空……仰天长啸的马匹/一支壮美的长调/在草原上激荡。”(《马》)“勒勒车从旧梦中爬起来/似一匹饿狼,向前奔驰/载着毡毯、奶桶、锡壶、酒具/毫不害怕地穿越风雪、沼地/停滞在水草丰茂的河边……滚滚烟尘,抺不去草原的斑斑血迹/抹不去勒勒车留下的深深辙痕/掩埋在草丛,状如一堆堆白骨/只要不平的魂灵,在草原上游荡。”(《勒勒车》)诗人又将目光从雪域高原转移到广阔的草原,聚集“马”“勒勒车”等物象,经过魂灵表达,赋予其思维、行为、情感和毅力,出现出草原的前史纵深感和丰富性,诗篇空灵高蹈,意蕴深沉,节奏嘹亮,赋有年代颜色和悲壮美。“草原铺好绿茸茸的毡毯/建立起舞台/等候一场哑剧演出……奶汁哗哗地流进奶桶/动听的歌声溢了出来/泛动成阿妈脸上美好的酒窝∥清晨,万道光辉照射着草原/奶牛身披霞光,受到了加持/阿妈穿戴蒙古袍/慈祥美丽好像美好的王妃。”(《挤奶》)诗人经过对草原、奶牛、阳光等意象的铺陈描绘和对阿妈挤奶动作的详尽描绘,生动出现出一片弥漫着浓郁日子气息、有着油画般厚重颜色、洋溢着吉利美好的草原,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第四辑“骨血情深”所选诗作20首。袁宏深爱着自己的故土,深爱着他的亲人。他对故土的爱是真诚深沉的,也是沉重痛苦的,他用诗意的笔聚集故土的生、老、病、死等实际主题,经过诗意的表达,开释出骨血亲情和浓浓乡愁。“每逢我安静下来/总能听到父亲的拐杖声/从一楼响到四楼∥我摆开房门/想看看父亲/和他沉重的脚步/拐杖声遽然消失∥关上房门/拐杖声又突然响起/变得很尖利/像要戳痛每一层楼梯。”(《拐杖声》)以对父亲拐杖声的明晰回忆表达对父亲的殷切思念。“雪越走越近,我听到了脚步声/老屋在深夜/蜷缩成一只病猫/对着夜色叫喊∥父亲的嗟叹倏然中止/还喘息着/时刻凝结成一截木头/架在炭火上炙烤∥雪从四周围堵过来/似乎在缉拿一名逃犯/抵挡已杯水车薪∥堂屋里,炭火越烧越旺/伸出了血红的舌头。”(《故土在下雪》)对风雪之夜的故土进行生动描绘,写出了故土的沉重、无法、沉痛,出现出一幅庄重庄重的风俗景色。“似乎中箭落地的山鹰/收拢起翅膀/巫师正在诵读经文/为父亲祈求∥头上压着一团雪/手中握着一炷香/我绕着棺椁不停地滚动/最终转成了一个圈/此刻,生与死/不是一个哲学问题/容得下人们坐下来评论/倒像是一把电锯/切割着咱们的心灵……”(《祭棺》)土家人对生和死都看得很重:生时,期望儿辈尽孝;死时,要求儿女到床前送终;身后还要请巫师超度亡灵。祭棺是超度亡灵的一种重要方法,孝子们不只要跪在棺前祭拜,还要绕棺滚动吟唱,以此表达对死者的感恩之心。“那口移动的棺椁/吸尽了人世的痛/让触碰的目光/瞬间变黑∥送葬的人群/脚步沉重/足以将乡下那条土路/压断……我夹在人群中心/像只斗败的公鸡/垂着头,憋住气/举着灵幡/将父亲,一步一步/引向天堂。”(《送葬》)诗人对土家族送葬情形的实在出现,将日子的沉重感和沉痛感面向了极致。
写出好诗,要求诗人不只具有较高的文学素质,还应具有较高的诗艺水平;写出好诗,也是每个诗人的终极寻求。在当时这个文学艺术只要高原没有顶峰的年代,需求大批作家为之艰苦探究,努力奋斗。期望诗人袁宏不负众望,与广阔作家同向同行,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年代颂歌、为生灵作证。
是为序。
(此文为吉狄马加为该书所作的序)
袁宏的诗(诗人自选三首)
◎乌江铜
江面上传来吆喝声
乌江铜在咆哮
逆流而上
一条绳子勒住了铜命
乌江铜,一步一步向前奔
河水被呼吸,又吐出
酷日。暴雨。峡谷。岩鹰
乌江铜,最终一步
踩死了河槽
乌江铜,留给咱们
一条江水,一艘木船
一根夺命的绳子
还有不绝于耳的
乌江号子
◎蚂 蚁
一群蚂蚁游走在日子的边际
小心谨慎,苟且活着
每一滴雨水,都对蚂蚁
构成丧命的要挟
蚁队无形
也无序
我伸出手指
让他们爬过来
像一粒粒汉字
渐渐爬进我的心里
◎麦地之子
一粒麦子冉冉升起
悬垂于星际,光辉绚烂
全国的幼苗
俯身大地,尖叫狂欢
站立麦地,是美好的事
处处都是摇摆的火把
都是祈福的身影
站立麦地,是件哀痛的事
处处都是沉重的头颅
都是深邃的思维
一粒麦子击中要害
涕泪横流
我知道一支沉甸甸的麦穗
只要大地能承载它的分量
《云涌峰顶》2022年10月由太白文艺出书社出书